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浅谈安全用药问题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1 13:16:34 阅读: 776 次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是毕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就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安全用药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安全用药管理提供参考。统计我院2011年~201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83,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给药方法等。提出了解决药物不良反应针对性的措施,以期提高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在发展中调查表明,有5%的住院患者是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1020%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为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以上。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19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严峻的形势要求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督。用药安全不是单方面的事,涉及到医生、药师、护士、用药群体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各有关人员,还涉及到诊断、开方、配方、给药、用药等各个环节[1]。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结合实例论述了临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探讨了安全用药对策。以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危害和经济损失,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医院改进和淘汰品种提供信息。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201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83份,按照患者年龄、药物类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

1.1 基本情况

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42例,女性41例。年龄0岁~20岁有15例;21岁~40岁有23例;4l岁~60岁有25例;61岁~80岁有20例。见表1

1 83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年龄                     病例数                   百分比

   020 15 18.1%

   2140                      23 27.7%

4160                      25                     30.1%

6180   20 24.1%

 

1.2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构成,见表2

             2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比例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射

口服

肌内注射

外用

例数

40

22

9

12

比例

26.5%

10.8%

14.5%

48.2%

 

由表2可以看出,静脉给药和口服是最主要的临床给药方法,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除了药物内在因素外,还有药物配制、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速、个体差异等因素均可诱发药物不良反应,且静注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更为迅速、强烈。因此,静脉给药应格外谨慎

1.3 物不良反应药物的分类,见表3    

 

               3 83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的分类

 

药物种类                   病例数                  百分比

大环内酯类  31                       37.3%

喹诺酮类  13 15.7%

青霉素类  3 3.6%

头孢菌素类  10                       12.2%

碳青霉烯类  9  10.8%

抗病毒类                      6 7.2%

中成药类                      5                 6.0%

   其他                        6                        7.2%

 

    从表3可以看到,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中以抗菌药物为最多,又以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为主。

4 83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

涉及器官或系统

例数

百分比

皮肤及附件

37

44.6%

神经系统

13

15.6%

血液系统

14

16.9%

消化系统

24

28.9%

呼吸系统

5

6.0%

 

2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21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目前,我国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严重,其中以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最为明显,且没有严格执行卫生部抗生素使用原则。有资料表明,在我国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一级医院约为 90%,二级医院为80%,三级医院住院约为70%滥用抗生素,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医药费用上涨幅度增大,临床治疗留下严重后果[2]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正常人类的肌体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群,他们是人们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比如在人们的口腔内,肠道内,皮肤都含有一定数量的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群,这些细菌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所必须的。同时,在正常的人体中,此类有益菌生存的地方其他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是不会在同一部位生存的。而人们在滥用抗生素的同时,抗生素是不能识别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菌群的,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群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内正常菌群。这样,其他的有害菌就会在此繁殖,从而形成了二次感染,这往往会要导致应用其他抗生素无效,死亡率很高。现在,多数医生对抗生素的了解和研究较少,多数情况下是盲目的使用抗生素,经常不加思考的选择抗生素,对于病人的病原学检查不重视,使用广谱抗生素不够谨慎,经常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大量耐药菌株滋生,使感染越来越难以治疗,同时,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地升高。本人的上面的统计分析也证实了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以抗生素类为最多。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的剑,用之科学合理,可以为人类造福,不恰当则要危害人类的健康

22 患者自身因素

①性别: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女性多于男性,因为相对于男性,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较差,以及与女性原患疾病较多导致生理周期、合并用药几率增加、体内药动学差异等因素有关。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比成人敏感,因为老年人和儿童自身免疫力低下,且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未成年人和婴幼儿的内分泌系统和肝功肾功能等发育还不完全,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所有,难以控制用药剂量,对某些药物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来说,其病种较多,用药也多,多数人肝药酶活性降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容易积存体内且不易排泄。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为5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③个体差异: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同年龄段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药物对不同患者具有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相同的药物其敏感性不同,这就是个体差异。基于上述因素,任何药物不论其质量控制多么严格,临床试验时的疗效多么确切,一旦使用于广泛的人群,都有可能在某些人身上发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反应。④疾病因素:当人体的心、肝、肾等器官损伤或功能减退时,可导致对药物的分解吸收障碍,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损伤机体和功能器官,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 [3]

3 保障药物安全使用的对策

31 医院方面

3.1.1 加强管理者专业素质和业绩考核

现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管理者大多由缺乏全面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人员担当,管理者对医院内部错综复杂的用药问题,不可能得出专业性的指导和评价,如不加强对其专业素质培训,其水平很难提高。同时,倡导医院招聘药学专业知识人员,并进行严格的入院考核。现行的医院管理者管理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是医院收入的多少,导致管理者关注度集中在医疗收入,而忽视了服务的重要性,建议各大医院应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纳入考核范围。  

3.1.2 加强医师药师工作

    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和直接责任者,是他来决定是否用药以及如何用药。所以临床用药不合理,医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医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曾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对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尤其重要。合理联合用药在充分了解药物配伍禁忌的前提下合理了联合用药。使用新药应慎重选择,充分了解其临床使用资料,准确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临床知识结构欠缺,经常吴用药物,不能很好的规范药物剂量和药物疗程,不能规范药物使用途径和间隔时间,不能正确的匹配联合应用的药物,过大或没有按规定用量执行,对相关禁忌症研究较少等等,均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产生的原因。医师开药之后,要向患者做好指导工作,交待服药时间、用法、用量、次数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对待特殊患者、老人、儿童、围产期妇女、肝肾功能等必须特别重视用药指导。药师作为药物的提供者和合理用药的监督执行者,要严格审核处方,多与与医护人员交流和沟通。及时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如出版药讯,做好药物信息工作;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监测、对抗生素使用监控,对不合格处方及时通知有关医师等形式,以督促临床合理用药。

32患者方面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不得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应用非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要有明确诊断,要足量、足疗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长期或大量应用药物要定期检查身体,如抗结核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药物消费者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诊,由医生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器官组织有损害的药物,应注意使用保肝的药物,此外,还应定期做检查,定期检查肝功能是否正常。像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药物使用时,易造成器官损害,应注意经常检查患者肾功能。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肝功能减退患者应在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能轻信药物广告。有些药物广告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没有明确说明,经常是夸张药物的有效性;同时,进口药、贵药、新药和药物广告也不要盲目相信,对症的药物才有疗效,擅自用药可能延误治疗,在多数患者眼中,进口药、贵药、新药一定是好药,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到药店里自己买药,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5]

33 中医药安全使用

中医在临床用药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多药合用,能口服中药就不要选择注射剂。②中药注射剂用说明书建议的性质稳定的普通液体配伍,可参照说明书或单独使用。③有处理不良反应的迅速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④使用中药注射液时从小剂量、低浓度、慢滴速开始用药,待机体适应后,再逐步增加剂量、滴速[6]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引起的,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和发展。随着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人们应该做到没病时不随便用药,生病时合理用药,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及时改正不良用药习惯,提高对药物的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经济、有效、安全、适当地合理用药。如发生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同时积极地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工作,将临床上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以指导正确的服用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孝治.临床用药问题解答[J].中南药学,2003, 6 (2)117

[2]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3] 曹全英. 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42

[4] 张特立,奚梅,董充慧,等.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B07)138

[5] 沈素芳,曹家驹,欧阳林玲,等.某院的8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97

[6] 王丽辉. 中药注射剂配伍的安全用药措施[J]. 实用医技杂志. 20117l8(7): 76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