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07 12:54:24 阅读: 817 次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是毕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就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范文。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财政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了社会组织发展的高效建立。财政是的一项重要宏观调控手段,能够结合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对财政资金进行调控,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近年来,党和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党和的带领下,促进了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向前迈进,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构建了健全的责任体系制度。

关键词:社会组织;财政政策;问题;措施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提出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战略,要求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标准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制定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转变了社会的发展方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财政政策对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来源,优化了市场经济的配置方式,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

一、财政政策的相关理念

(一)外部性理论

财政政策作为我国经济体系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为主体的独特性进行分配活动,对保证我国经济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科学调控与监管,强化收入分配合理性与公共产品管理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据有关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发现,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安全依托于市场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用以获得福利更优化成效是无法得以实现的。因此,当市场机制无法依据自身竞争制度保障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收益相协调时,作为经济活动第三方的“政府”则需采取一定措施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控,用以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由此可见,外部性理论与政府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1]

(二)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于1954年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书中对“公共产品”定义进行了有关概述,即:在对某种商品(或服务)进行消费时,对其他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产生降低影响。公共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其所具有的特征与私有产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消费非竞争性、效用完整性、受益共享性等特点。因此,萨缪尔森(经济学家)公共产品理论人为,公共产品在既定市场经济环境下,需由政府进行补充、提供与调节,用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满足社会需求[2]

二、财政政策对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及成效

(一)现状分析

1.财政支出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统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优化政策,用以推动社会组织建设的优化发展。而财政支出政策则是在此发展背景下得以形成并完善的。目前,现行的财政支出政策已经涉及到公共产品供给(包括文化教育支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劳动力就业扶持支出等)以及以农业与农村建设为主的支农发展(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种植地开发等)。

2.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基于社会组织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行,我国政府在结合社会经济体系改革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颁布并实行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该政策主要由政府财政补贴支出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支出两部分组成。其中政府财政补贴支出主要用以“三农”问题的财政补贴,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粮食补贴、种植良种补贴以及农用机械购买补贴等,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支出则主要是依据地方实际经济情况以及地域特色进行财政调控,应以环节县乡存在的财政问题[3]

3.财政收入政策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政策的主体在于“税收”,通过制定一定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减免、税收处罚、税收优惠等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与规范,用以进行经济活动有效调控。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则主要依据“税收优惠”对“三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进行激励,用以实现社会组织发展的贯彻落实。

(二)成效分析

1.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将财政政策应用到社会组织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促进了城乡社会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农业行业稳步发展,工业企业发展集群化。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由1990年的686增加到2016年的8965元。另外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也明显提升,农村居民由1990年的585上升至2016年的6250元。城市居民由1990年的1256元,上升至2016年的19854元[4]

2.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对促进居民增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力发展社会基础设施上面,党中央领导部门加大了对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农业、清洁能力、水利设施及交通行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由原来“量”的增长,逐渐转化为“质”的增长,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行电网改造,供电能力及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并且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带领人们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农村地区实现了信号全覆盖,为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5]

3.提升社会事业实施效果

    我国在开展社会组织发展建设过程中,将城乡资源配置为主要的切入点,将社会公共事业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础,在该基础上,大力开展配套设施建设,为教育、社保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财政政策在社会事业发展中,通过扩大财政支持范围及力度,将财政支付的重点逐渐向解决社会救助问题上之间转化,构建了城乡体系化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及教育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及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6]

4.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厂大范围建立,推动了工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逐年下降,耕地面积逐渐较少,环境质量逐渐下降。引发了暴雨、干旱、洪涝等自然生态环境灾害。为了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给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对社会组织发展进行协调和管理,制定出了减灾救灾方案,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的产生。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对提升空气、土壤及水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污染源的排放量得到了有效的根治[7]

三、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财产与财政政策不匹配

    目前,政府部门的事权与社会财力出现严重的不匹配现象,基层政府部门中财力比较有限,职责的事实权呈现出扩大趋势,导致社会财产与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首先,政府事权隐性下移。隐性下移主要是指上级政府部门的事权通过隐性的形式,转移给下级政府部门,管理权限发生转移,会增加下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量,承担的管理事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例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及公共卫生事业,通常会由中央部门进行管理,但是政府部门却将这些工作与交给政府部门人员进行管理,中央部门会结合项目情况,给下级政府部门拨付资金,中央部门和下级政府部门职责重叠现象严重,地方管理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政府的财权不断集中和上移。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对分税制实行改革,将一些经营稳定剂收入规模大的企业全部纳入到中央部门的管辖范围内,将一些分散和规模小的企业交给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在管理权和财权双向压力下,抑制了我国基层政府部门的发展[8]

(二)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

    首先,资金的总投入量偏低。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中央部门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财政资金投入在资金总投入中占有较大比例。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占有的比例相对较小,与目前对社会资金的分配要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在社会组织发展资金中相对较为缺乏,存在项目资金投入量不足等情况,在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给社会中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支农资金的整体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对产业结构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农业生产科研经费不足,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最后,资金使用存在重复交叉现象。财政资金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分割安排及多头决策情况,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对资金的使用要求也存在不一致现象,导致财政资金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身的效能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9]

(三)财政政策支付制度建设落后

    首先,在专项转移支付方面,财政与一般性的分配比例存在严重不相符情况,由于专项转移资金自身的支付规模相对较大,在既定因素影响下,转移资金会占据较大的支付金额,导致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财政转移资金的分配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的支付管理规范,资金分配的公开性及透明性较为缺乏,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导致地方政府部门的依赖心理较强,没有意识到增加本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性。最后,没有建立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阶段,我国以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为主要的财政制度,该种支付制度自身具有单一性特点,导致中央财政部门的负担加重,对政府的中央宏观调控职能的实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制定出合理的使用标准,运行机制及监督机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法律制[10]

(四)社会财政体制不健全

    随着一系列民生政策实施,财力保障范围日益扩大,财政支出标准越来越高,导致财政体制问题日益凸显。首先,县级政府部门存在保障能力不强问题,财力分配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逐渐增大,紧靠地方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无法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其次,地方政府部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理顺清地方财政部门与中央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地方政府部门的财政平衡力无法得到保障。最后,“省直管县”改革存在诸多问题,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利益和冲突,改革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改革起步晚、推进力度小都对社会财政体制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地方政府部门由于没有制定出规范的财政制度,导致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效果不好,不能对其他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性作用,影响着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11]

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谋划科学的发展思路

    首先,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转变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及发展途径,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站在民众的角度进行考虑,深度把握大局,确保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居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出完善的新政策和新理论,深度解决城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制定出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合理的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严格依据城乡规划法中的内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整和完善,对城乡发展空间进行优化布局。突出城乡发展的阶段性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城乡发展私立。最后,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支持力度。对城乡内部的人才进行培养,给人才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及智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明确城乡统筹发展规律,加大对人才的积极引进,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二)改革资金支付制度

    首先,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中央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为社会上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财政部门需要严格按照管理监督制度、资金的合理分配及职责效能统一原则,确保资金的优化配置,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避免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存在职权重叠现象,对财政资金进行优化和整合,确保资金统筹分配的合理性,确保各项资金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将PPP模式引入到社会资金使用中来。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和融资体制,大力推广和使用财政手段,PPP模式需要建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的转变政府的工作职能,降低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及使用效率,调动城乡居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质量[12]

(三)规范财政管理行为

    首先,建立健全的财政监督管理体系。需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确保财政收入的合理分配。目前,我国的经济立法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财政监督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贯彻落实,财政监督的主体性没有法律保障,导致各项财政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较为缺乏,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发生。要牢固树立财政监督观念,创新财政监督工作,使其更好的为城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赋予财政部门监督职能,将财政自己全部纳入到财政监督管理体系中去,构建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财政管理机制。加大对现代化财政监督应用管理体制的应用力度,与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确保财政监督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改革财政配套措施

    首先,构建地方性政府债务管控体系。该项体系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受地方政府财权及事权分配不均影响较大,构建出了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路径。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在制度层面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地方性债务管理法规,形成系统的地方债务法律框架,强化管理机制,理顺地方政府性权责关系。要不断的推进和完善债务管理的需要,构建地方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完善的审计部门监督职能,有效避免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形成。其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了确保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农村土地建设用地,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产业规模化发展。

结论:现阶段,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已经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需要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将其作为资源配置和正确履行职能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对现阶段的财政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构建出符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庆钰.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设计[J]. 学会,2017,(02):22-23.

[2]胡德期. 促进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政科学,2016,(06):135-145.

[3]刘宇婧,陈清峰. 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PEST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03):194-196.

[4]王萍. 试论促进我国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J]. 才智,2015,(33):3.

[5]丁立.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J]. 税务研究,2015,(11):108-111.

[6]张永利. 用活用足财政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 农民致富之友,2015,(03):173.

[7]林建,廖杉杉. 民族地区财政金融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9):110-117.

[8]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程瑜,梁强. 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 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9]张岩松. 落实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08):21.

[10]谢旭人.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加强财政科学管理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J]. 中国财政,2012,(03):8-18.

[11]史耀斌.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J]. 财政监督,2012,(04):15-18.

[12]杨冬雷. 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J]. 经营管理者,2011,(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