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60例临床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5 11:10:23 阅读: 709 次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是毕业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就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毕业论文范文。

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收的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结果:60口腔疾病患者治疗前均无肝炎病史、乙肝家族史等,口腔治疗后,乙肝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4个月,感染后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肿大、黄疸等,经保肝、利胆等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结论:乙肝病毒感染在创伤性口腔治疗后的潜伏期比较长,感染后症状较为明显,医护人员用在给予口腔疾病患者治疗时加强预防,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口腔治疗;乙肝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oral treatment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4 ~ April 2016 receiving oral treatment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60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Results: 60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are no history, family history of hepatitis b, hepatitis, etc., oral therapy,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1 ~ 4 months, signs and symptoms after infection mainly for nausea, vomiting, loss of appetite, hepatomegaly and jaundice, etc., after the treatment such as protecting liver, bravery, most patients can be cured. Conclusion: traumatic dental treatment 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after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longer, evident after infection, and medical staff in oral disease patients' treatment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KeywordsOral treatmentHepatitis b virus (HBV)infectionClinical analysis

 

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为医院感染,影响疾病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口腔科作为医院科室之一,每天需治疗大量的口腔疾病患者,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治疗及护理时,会比较频繁的接触其血液、唾液,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尤其是乙肝病毒的感染风险。目前,临床中越来越重视口腔治疗中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工作。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为口腔疾病患者治疗期间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提供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收的口腔治疗感染乙肝病毒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22例;年龄29~68岁,平均(46.8±2.7)岁;开髓术后感染34例,拔牙术后感染19例,洁牙术后感染7例;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13例,大专10例,高中及中专16例,初中13例,小学及以下8例。纳入标准:符合乙肝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口腔治疗方法均具有创伤性。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及体征、潜伏期、血清病原学诊断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等,探讨临床特征,制定预防对策。

2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经调查可知,60例患者中,在未进行口腔治疗之前,肝炎病史、乙型肝炎家族史、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史等均不伴有,乙肝疫苗均未注射过。

2.2临床症状及体征

60例患者中,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57例,食欲减退55例,乏力55例,尿黄51例,皮肤巩膜黄染49例,伴有肝肿大26例,发病初期伴有低热33例。60例患者均伴有黄疸症状,出现天数1~10d,平均(4.7±2.1)d。

2.3潜伏期

口腔治疗后,60例患者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时间为1~4个月,其中,治疗后1个月发病10例,治疗2个月后发病23例,治疗3个月后发病18例,治疗4个月后发病9例。

2.4血清病原学诊断结果

60例患者入院时均接受血清病原学检测,无合并感染患者,检测结果显示,44例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为阳性,16例患者HbsAg、HBV-DNA、HbcAb、乙型肝炎e抗体(HbeAb)阴性。

2.5治疗及转归情况

6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包含保护肝脏、利胆治疗、调节免疫力等,经37~71d[平均(56.3±5.1)d]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消除主要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恢复正常。

随访3个月,给予患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HbsAg阳性6例、阴性54例;HbsAb阳性42例、阴性18例;HbeAg阳性3例、阴性57例;HbeAb阳性24例、阴性36例;HbcAb阳性36例、阴性24例;HBV-DNA阳性3例、阴性57例。

3讨论

口腔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多数患者的治疗方法属于创伤性操作,由此增加了治疗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口腔科中包含多种多样的治疗用器械,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频繁的使用相应的器械,由于周转比较快,增加了污染的发生风险,如器械未能彻底的消毒,提升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可能[1]。口腔疾病患者在接受相应治疗期间,病毒交叉感染的几率比较大,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感染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在治疗患者时积极的预防,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

口腔疾病患者在口腔科接受治疗期间,之所以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原因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1)患者间交叉感染:口腔科每天收治疗的患者人数众多,而医护人员数量相对比较少,加之医疗环境比较差,预检分诊时,相关的制度及规定未能严格落实,由此一来,患者在科室中就诊及治疗时,传染患者与非传染患者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接触,导致乙肝病毒交叉感染的发生[2];(2)医源性感染:医护人员在进行口腔治疗操作时,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流程洗手,但由于部分医护人员的预防感染意识比较差,洗手不科学、不彻底,增加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口腔疾病患者具有传染性时,未严格的实施隔离、消毒制度,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此外,医护人员自身携带乙肝病毒,或患有乙肝疾病时,未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即进行口腔诊治活动,感染患者,而患者携带乙肝病毒或伴有乙肝疾病时,医护人员诊治时如出现皮肤破损,同样会感染乙肝病毒,如为乙肝患儿诊治时,不慎被患儿咬伤等,医疗制度不健全、医疗环境比较差等均属于可引发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3];(3)生物性传播:老鼠、蚊子等生物携带乙肝病毒时,如果出现在医疗环境中,可能会污医疗器械、敷料等,应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为患者治疗时,导致患者感染乙肝病毒[4]

由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知,口腔治疗后乙肝病毒干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治疗后,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病潜伏期在1个月~4个月之间,发病后,患者症状表现及体征具有典型性,主要包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血清标志物阳性等,多数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男性,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血清标志物转阴,仅有少数患者仍然持续存在乙肝病毒。此外,乙肝病毒感染发病前,6个月内均可经查体排除。由此可见,口腔治疗过程中,可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几率。

近年来,医院口腔科越来越重视预防口腔治疗中乙肝病毒感染,具体说来,口腔科在实施预防工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乙肝病毒传播时,一个重要的途径即为空气传播,而预防传播的有效方法为保证室内环境清洁,在科室内部,应严格的划分各功能区域的界限,诊治室、消毒室及清洗室相互分开,对于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的方法科学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预防感染的发生;科室内部应定时的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提升室内空气的新鲜性,下班离开之前,利用消毒手巾全面的、彻底的消毒工作台面,同时,应用电子臭氧消毒器定期消毒,每次消毒时间保证在60min;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好自身的防范工作,还应同等注意患者的防范工作,医护人员的防范措施包含口罩、帽子、手套等,必要时,可采取防护罩保护自身;消毒医疗器械时,严格按照相应的消毒流程及清洗标准进行,保证医疗器械的干净性[5-6]。(2)正确使用酶制剂:口腔科所涉及的医疗器械类型比较多,部分医疗器械较为复杂,在清洗这些复杂器械时,由于凹槽比较多,清洗难度大,此时,可在酶洁液中浸泡这类型医疗器械,浸泡时间控制在3~5min,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清洗,以保证清洗的彻底性;利用超声振荡器清洗后,灭菌处理采用压力蒸汽,保证各个医疗器械清洗的效果,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7-8]。(3)严格实施消毒灭菌检测:金属类器械属于口腔科医疗器械中比较常用的,清洗工作完成后,还应进行灭菌工作,避免器械中携带的细菌超标,灭菌工作应在供应室中进行,采用压力蒸汽方法,保证灭菌的效果,此外,由此科室中需要频繁的使用车针等,消毒时可由科室护士利用小型快速器进行,保证灭菌合格的同时,保证医疗诊治活动顺利的开展[9]。(4)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由于口腔科的治疗方法多属于创伤性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应严格的执行无菌制度,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按照规定的标准、流程等做好洗手、消毒及隔离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患者治疗完成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此外,还应做好医护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以提升依据人员对预防乙肝病毒感染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预防效果[10]

综上所述,口腔疾病患者治疗期间,由于操作多具有创伤性,增加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风险,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治疗及护理时,应提升自身的预防意识,切实的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并在治疗期间密切注意,防护自身及患者,减少乙肝病毒感染。同时,发现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应积极的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保护患者肝脏,减少肝脏损伤,促进患者痊愈,避免乙肝病毒的存在,改善患者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淑英.探讨口腔疾病治疗中乙肝病毒隐蔽性传播的调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9):209+193.

[2]张晓艳,聂敏海.可经口传播的5种病毒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6,12(11):1563-1565+1568.

[3]许援朝,牛洁.口腔医院门诊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查——浅谈口腔医院院内感染的预防[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20(02):31.

[4]杨鑫,冯海,王玉亮.不同浓度臭氧水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道系统中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J].天津医药,2012,12(06):575-578.

[5]韩建林,张淑文.口腔正畸患者初诊检测乙肝三系统的必要性[J].甘肃科技纵横,2011,10(06):176+175.

[6]云斯琴.口腔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1(02):191-192.

[7]徐晓梅,杨四维,付光新.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体液中乙肝标志物的检测[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8(05):442-443.

[8]刘晓兰,侯红宇,毛鸿瑾.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经口腔医原性感染的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12(07):433-434.

[9]胡涛,李罡,周学东.在不同牙周出血状态下唾液乙肝病毒浓度的比较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10(04):197-199.

[10]魏琴,吕思平,梁庆红等.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2,12(03):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