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满族建筑风格特色研究——以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为例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9 09:14:17 阅读: 722 次

摘要: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它是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建筑群,以鲜明的叠状式建筑体系表现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价值。通过对沈阳故宫早期东路建筑风格布局及其细部装饰的阐述,论述了沈阳故宫建筑群独具的满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沈阳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沈阳故宫、满族特色、东路、建筑风格、装饰

 

一、分期形成与总体布局

塞外皇宫——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组宫殿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24——1625年,经过了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建造、维修、改建和增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东路建筑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所建,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早期建筑开创性地显现出努尔哈赤执政期的政体和民族特色。东路建筑的大格局更具满族特色,是目前世界上的帐殿式朝堂,由大政殿和十王亭组成。侯振举天命九年到沈阳开始修建宫殿,第二年努尔哈赤就迁到了这里,修建时间仅为一年,时间上的确十分仓促,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尽管如此,侯振举还是将其智慧和才能发挥到了极至。这种帐殿式的结构源于八旗制度,清朝入关前,决定军政事务的更高权力机关,是由汗王与八旗中的议政贝勒和议政大臣共同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外出驻扎时搭设的帐幄,汗王用大的“黄幄”,而八旗贝勒大臣们则分别用排列在其前两侧的八座“青幄”,便于及时召集会议。

“八字”布局的东路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氛和恢宏气魄。大政殿位于中轴线上面南而居,前面左右两侧各排列五座方亭,成“八”字形布局。东侧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列于中轴两侧向南两亭间距逐渐放大,故称为“八字”布局。十王亭将这种野外扎营议事的习俗保持下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帐殿式朝堂。这种建筑组合,正是八旗组织在当时中重要地位的生动体现,举行大型典礼时,汗王升坐大殿,八旗各级官员都各自排列在所属旗的亭子前,直到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官员在此“坐班”、“朝贺”时仍是如此。平时十王亭则是八旗官员处理本旗行政、民事、诉讼等事务的办公场所。

努尔哈赤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征战中渡过的,中军大帐也就十分重要,统帅在这里研究作战方案、指挥战役、歇息安寝。中军大帐在八旗将士心中是更高司令部,是权力的化身,对中军大帐有潜意识中的崇拜,因此,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宫殿建成中军大帐形也就不足为奇了。史载努尔哈赤曾八次赴北京朝贡,他对紫禁城的建筑绝不陌生,但他没有模仿北京宫殿的样式,而是保存了自己的风格,它向众贝勒大臣们展示着征战状态,渗透着永远进击开疆拓土的征服欲望,它将中原宫殿的建筑风格融进自己的意志中,建成了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殿堂。

满人习惯上称大政殿为大衙门,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之前,满族社会基本处于氏族制时期,当时的每个聚居的氏族或部落,都要有一处供其首领商议和决定重大事情的场所,对重要案件的审判都要在这种场所里进行,与汉族地区各级政府衙门的性质十分接近,因此满族人也就用这个词来称呼它。建国以后,汗王和贝勒、大臣们议定军政大事的地方也就自然成为了的“大衙门”。早在赫图阿拉建国时就已有了这类建筑,即后来当地人所称的“汗王殿”;迁都辽阳后新筑的东京城中,更是专门建造了“大衙门”,而且还是与大政殿相同的八角形,《满文老档》中称之为八角衙门或八角殿,沈阳故宫大政殿则是与以前的大衙门一脉相承的。

二、建筑环境与空间

东路建筑环境空间是以大政殿为中心,十王亭沿八字形依次排开的放射状。这在宫殿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东路建筑环境空间形成了一个正梯形空间,站在大政殿上向两侧望去,东西十王亭的全貌依次展开,视觉印象宽阔舒展。这个梯形空间是一个融合的流通的空间,梯形的收放特性与其政体的性质相一致,作为后金政权的宫殿,力图营建一个与政权本身规模和气势相适应的宫殿气氛,那就是亲和、团结而又不乏威严。这种氛围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和统治者的审美意识等诸多因素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纵观世界建筑历史,在距此前一个世纪正处于文艺复兴盛期的意大利,对透视学的发展和掌控无疑使人们认识和驾驭世界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位于卡比多山上的罗马市政广场和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都使用了透视学的原来来进行设计,广场平面上的图底关系表现为倒置的梯形,与大政殿十王亭形成的正梯形相反。两种外部空间都采用了透视学的原理,但形成的空间气氛真好相反。市政广场和圣马可广场是要把广场上人们的视线引向广场以外的透视焦点上,广场的性格是外向型的。他们很重的一个目的在于利用透视学“近大远小”的原理,纠正人们可能产生的视错觉,令人们远远望去对此梯形广场留下的是一个矩形广场的印象。而大政殿十王亭的外部空间是要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透视焦点大政殿的方向,这个外部空间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同时也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拉长了大政殿前御道及广场的空间感觉,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形象。虽然中外设计正运用的是同一原理,但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不同的侧面,从而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三、建筑装饰

沈阳故宫建筑体现了满、汉、蒙等多民族建筑风格的综合性,一方面继承和吸收了北方满、汉民居的简洁朴素;另一方面沿用了汉族宫殿的精细华贵。

3.1

东路建筑的门主要采用隔扇,这既增加了高大建筑上隔扇门的坚固性,也显示出了帝王建筑的威严。隔扇主要由外框、隔扇心、裙板和绦环版几部分组成。将立面全部做成隔扇门,远看庄严华丽,而且内开的隔扇门遇事人多出入的时候可以摘下,使里外打通成一片,这也是不设窗只设门的一个原因。大政殿是八角形的大殿,有八面来风之意。大政殿内檐柱间的八面,各装有六抹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的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大政殿门扇裙板装饰比较华丽,为圆框内浮雕金龙,龙头两两相对,龙身装饰云纹和海水纹,满贴金,绦环版采用浮雕花式,更增添了殿体周围的美感。

3.2建筑材料

大政殿的两层殿顶都用琉璃瓦覆盖,中间黄色、边缘为绿色,区别于北京宫殿全部使用黄色琉璃瓦,清代称之为“黄琉璃瓦加绿剪边”,是沈阳故宫各宫殿屋顶的一大特色。这种风格后来被带到了北京,颐和园的一些建筑就是这种黄琉璃瓦绿剪边。此外,装饰在殿顶垂脊部位的行龙脊兽、檐下的斗拱彩画,也都以其富丽和别致的风格,烘托出这座大殿的庄严神圣。

3.3

以龙喻人虽然是中国皇帝的一种特权,但是满族建筑上龙的造型则更加突出,神态更加威猛,体量也更加巨硕,应用也更加广泛,它与建筑的结合更加紧密。大政殿前的双龙盘柱就是重要标志之一,两只木雕升龙分别与大政殿前的两根檐柱雕在一起,龙头探出柱外,两首相对。两龙按圆雕做法,与柱身若合若离,立体感被更大限度地强调出来。造型生动,雕刻精细,龙爪伸出柱外一米有余,苍劲有力,充分体现了满族古朴、粗矿的风格特色。

3.4天花

    天花、藻井是室内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尊贵等级的表现形式。十王亭室内为卷棚顶,彻上露明,室外屋顶为歇山顶,室内无华丽装饰。而大政殿的天花、藻井则十分华丽,施以梵文装饰的降龙藻井及梯形井口天花。整个藻井分为上下两层斗拱和室外两环,上层为圆形井心,井心上有木雕金龙盘于流云之中,中层用圆形莲瓣装饰,下层外环天花为扇形井字天花,具有清代喇嘛教的色彩。

四、结语

通过对沈阳故宫东路建筑风格布局及其细部装饰的研究,可以体现出清太祖十分注重吸收多民族的建筑技艺。一方面表现了满族原来的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汉、蒙、藏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构成了清代早期时满族建筑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生动又带有几分原始,粗矿而又有几分浓烈的艺术风格是沈阳故宫的特有风格,使之历久弥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

2铁玉钦,王佩环 盛京皇宫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陈伯超,支运亭 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