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误区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9 10:28:19 阅读: 647 次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实践中,过于强调党报发行的强制性而忽视了内容的吸引力、对受众的主动性和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空谈而不注重实绩等误区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认识并消除这些误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误区;宣传;传播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实践中,一些长期存在的误区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认真研究并消除这些误区,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

当前,一些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过于强调“强制力”,而不注重内容的“吸引力”,特别是一些党报强制发行的方式常遭基层干部群众诟病。作为党报,每个党组织都应该订阅以了解党的最新政策,作为党员每个人都应该阅读党报以领会党委的精神,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最近一些地方的党报发行变了味,据《新京报》报道,河南省南阳市强迫老师订阅《南阳日报》,即便一家三口都是老师也必须人手一份,很多乡镇学校一周才能送一次报纸,报纸一送来直接就被送进了废品回收站。①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了中央关于个人订阅党报党刊应当坚持自愿的原则,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读者对报纸的内容并不满意,如果一份报纸办得读者喜欢,争相传阅,那么还有什么必要进行强制发行呢?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党报已经成了当地领导的起居录,无论是什么活动只要有领导出席就一定放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按照官员的级别安排稿件的字数,而不是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无论领导的讲话内容是什么,一律不加区分地冠以“重要指示”、“强调指出”刊登。在这种编辑方针的指引下,党报成了十足的“媚体”,即便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发行到各单位,也不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0121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特别强调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一规定,对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贯彻落实好这一规定,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发展,宣传工作者必须切实做到“三贴近”。“三贴近”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角度来看“三贴近”, 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更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同时,还要转变落后的宣传理念,坚持按照传播规律办事。长篇幅或者长节目只能起到形式上的“突显”作用,于传播效果而言只能适得其反,越长的文章或者节目,能坚持看下来的受众越少。应该通过扎实内容来吸引受众,而不是用长篇大论把受众吓走。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与其搞强制发行,不如把内容做好,让受众自觉订阅。不然,即便是发行到位了,也并不意味着效果到位。

二、掌握了媒体并不意味着可以掌控受众

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各级各类媒体都应该坚守党性原则,自觉接受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但是,掌握了媒体并不意味着可以掌控受众。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大众传媒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传播者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左右人们的态度,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起到直接迅速的效果,这种观念在传播学中称作“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然而,近年来的传播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相较于大众传媒,受众更加具有主动性,在传播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

传播学家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接触媒体主要基于三种心理需求:获取新闻、休闲娱乐、指导生产生活。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要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传播内容,引导受众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了解这些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体会这些理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受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避免空谈世事、寻章摘句地进行说教,让大众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

在传播方法上重视多样化,歌曲、电影、电视剧等流行的文化元素都应该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工具,让群众在享受文艺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

近年以来,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我国先后拍摄了《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辉煌60年》、《旗帜》等文献片,以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忠诚与背叛》等影片,引发观看热潮。2003年以来,中宣部连续9年组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编写《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

三、宣传工作要靠实绩支撑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只是政策传达、理论解读,更要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没有实绩支撑的理论,是没有人相信的。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③十八大召开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当前社会还面临着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分配不公等问题,解决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抓手,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在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中实现理论的价值。要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拆迁、征地等热点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并用事实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具有现实说服力,不然纵有强制力做后盾,也难以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

 

参考文献:

① 熊巧.《南阳数教师称被迫订报8年》[N].《新京报》,201017日(A23.

②《邓小平文选》第2[M],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2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