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中师《幼儿教育学》的教学指导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9 14:26:23 阅读: 636 次

摘要:对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并结合中师《幼儿教育学》的教学实践困境,提出若干指导建议。

关键词: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中等师范  幼儿教育学  教学

 

 

一、解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1、学习者的特点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有三大特点:一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语言的中介作用,三是学习是以个体经验的形式去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简单得说,在教学过程中,施教者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表面上看,学习以接受语言与符号为载体,事实上,学生是作为社会的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的系统文化科学知识。最后,个体学习的结果与他本人个体经验的积累相关。按照奥苏伯尔的观点,需要辩证地看待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经验的关系。一味地强调主观能动性,抛开个体的经验,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因此,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体系中,考虑到学习者学习时原有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2、学习者的动机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受到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影响。认知因素在学习者的特点中已提及。社会因素,他主要研究了动机的态度变量、人格因素、团体因素以及教师特征。其中,他较为关注的是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方面所组成。在这三种成分中,认知的内驱力最为重要,也最稳固。通常表现在成就动机之中的三种不同内驱力成分所占的比例依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社会阶级、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异。[1]因此,在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施教者要重视研究学习者的动机,要善于学习者的内驱力。

3、学习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习得的新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两者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其实质在于以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有此,在教学中,他提出了“现行组织者”的概念。

综上所述,以上三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者的特点是前提,学习者的动机是条件,最后依靠心理机制即同化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二)对教学模式的界定

    奥苏伯尔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以往的机械学习方式比较而言,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比较。机械学习因为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风格备受诟议。很多人误将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对接受学习嗤之以鼻,大力主张发现学习。对此,奥苏伯尔予以了驳斥。他认为,他从人的学习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认为发现学习不能完全代替接受学习—讲授式教学。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他们不可能事事去发现;而且,作为接受学习的讲授式教学也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使用讲授式教学。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中师《幼儿教育学》的教学指导意义

 (一)中师《幼儿教育学》的教学困惑

在一波又一波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很多教师都有体会,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感到无所适从。作为一线的教师,个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在中等师范生的教学中,很多科目都会面临如何调整深奥的理论与学生的基础之间落差的问题。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对中师《幼儿教育学》的教学启示

基于对有意义学习理论的研究,针对中师《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程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借鉴意义。

1、尊重学生的原有经验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重

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应该是尊重是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的实习经验、自己的上学经历都能让她们更好得体会教育理论本身。在《幼儿教育学》的课程中,如游戏、一日生活、劳动、节日、幼小衔接等章节,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原有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可以采取讨论、模拟场景等方面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幼儿教育的原则、教学的原则等,也可以结合视频或者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加以理解。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协调

对于《幼儿教育学》这门理论课来说,个人认为以接受学习为主,但是可以与发现学习相协调。在有限的时间呢,要对人类的的幼儿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就决定了我们会运用接受学习。我并不主张为了学习理论本身而学习,但是也不主张为了让课堂显得生动活泼些,而特意设置很多让学生发现、表现的环节。如果缺乏对理论本身的理解,所有的表现与学习这门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比如,有规则游戏的指导这节颗,可以先讲解指导的方法,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规则游戏的指导活动方案。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困难,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