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03 11:04:41 阅读: 749 次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高等教育业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从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主构建

 

 

新时期背景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同时也面临挑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成份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民主化、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新时期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教师人格修养的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过程,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因。作为高校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从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一、加强思想观念,重视自我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过程,固然要依靠社会的道德教育把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要求“灌输”进去,同时更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教育。

(一)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慎独”观念。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养成教育的目标,在于将师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念与自觉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整体道德水平。道德是内在的东西,主要依靠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因此在师德师风养成教育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自律性。 古人言“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既是一种中国古代名人贤士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和有效原则,又是一种修养的极高境界。“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先必律己”,要求青年教师把着眼点放在自己内心深处,以“吾日三省吾身”的韧劲精神,持之以恒,反复磨练,努力做到在有无别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使自己的师德修养渐次达到完美境界。

 

(二)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具备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敬业就要恪尽职守、要视责任为生命。做到畏业、爱业、乐业、创业。在强烈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事业心上下工夫。

(三)加强职业道德实践,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教师教书育人过程,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过程,也是其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高校教师能不断体会和把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关系,进而形成正确价值追求与价值评价,不断提高认识、磨练意志、丰富自己道德情感。同时,道德实践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展现舞台,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荣誉感和幸福感,才能激发教师把职业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与追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师德境界的升华。

 

二.高校教师应注重知识能力的更新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知识能力。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还要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一)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要有更深的造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知识范围日益扩大,教学模式已起了质的变化。我们老师要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师生互动,推动新课改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 加强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由于教材的出版需要一定周期,使得教学内容必然有滞后性。在现实中,有教师认为,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新知识,所以上课只是紧紧围绕教材、不作任何的增减,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讨厌上课。以至于在现实中老师和大学生之间互相指责。实际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飞快,同时互联网的速度发展,学生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教材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专业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不一定都是未知、全新的知识,学生更多的是希望紧跟时代步伐,学到最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理论水平,能及时吸收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使教学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当今时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应地高校教师也要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项工作。不少高校教师长期进行着超负荷的工作,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缓解压力,特别是心理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使学生受益。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教师成为具有高尚师德教师的内在基础条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调节身心健康

形神兼养即既要注重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心理健康。这是我国古代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思想。先秦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认为,只有“形与神俱”,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出了毛病,就会给心理上带来忧伤、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高尚师德更好的载体,也是心理健康的更好载体;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从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培养摄影、音乐、美术等兴趣爱好、读书自省等方面进行自身调节,提高适应能力,保证心理的健康,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正视自己的同时,还要修身养性,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塑造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待他们,才能够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具有心理感染、满足精神需要、维护健康心理的功能。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个体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也是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特别是与领导、与同事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理解,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人愉悦的工作环境,心中充满阳光,从而增强工作、生活和学习信心和力量,进而更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保持健康心理。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构建是指教师个人接受外来教育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在职业道德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是道德成长的“内因”,表现为“自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外因最终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他律最后必须落脚在自律上,通过自律表现出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对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师德修养过程中,要借鉴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良传统,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加强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因此,教师的自律是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的,即自主建构而来的。

 

参考文献:

1]邹碧海.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J].石油教育,2006(4):7273

2]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M].台北:扬智文化,2000

3]吴聪治.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教育探索,20029:8890

4]郭银辉.转型期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107

5]刘凤格.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4(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