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漫谈杨明的小说创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0 10:14:40 阅读: 797 次

我的故乡是辽宁锦州,我在锦州生活了十五年。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常讲到锦州作家,如现代作家萧军、当代作家易仁寰,还有当代工人作家杨明。而我比较佩服杨明这个修道工人仍能坚持创作的精神。长大后我陆陆续续读完了杨明的作品,也简单的记录下对杨名的创作印象。

一、文学就是生活。

杨明是一个铁路工人,他把铁路工人那个在外人看来单调乏味的世界表现的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这主要得力于他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以及艺术表现力。巡道工大概是一种最单调的工作了吧。道锤上挑着个工具兜子,踏着脚板在铁道中间走,有什么可写的吗?杨明却就写出了他们的色彩,他们的丰富:巡道工接货车,巡道工接客车,巡道工那独特的表情和动作。巡道工坐在车里靠窗的坐位上看到车外的另一个巡道工时,总忍不住大叫一声:“看,那就是巡道工!”于是,招来了不解、冷漠,和下意识的嘲笑,巡道工只能自己看自己了。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项简单的劳动过程,也被杨明弄得趣味盎然。“两个人,一个遥对前方,一个直面过去,”抡起又楔进地下的大头稿“是互补的360度”。在落日的逆光下,那齐上齐下的动作很是优美,声音亦错落有致。

杨明有着十年的养路工的生活,这一切深深地契入了他的血肉并融入了他的灵魂,让他深味、深爱。枯燥并没有磨平杨明的艺术感觉,而杨明却在枯燥中挖掘出了艺术的美。请看《换号牌的亲家》中的一个细节:

 

有时候道口上的老麻和老卜抽着烟,一个便提出来要划几拳,另一个说中,来吧,两只拉拉巴巴的大手曲成钩子状递过来,互相拉了拉,同声唱道:

“哥俩地好啊——”

“魁五地手啊——”

“六六六啊——”

“扒你的皮儿啊——”

不知为什么,老麻和老卜都把八匹马喊成扒你的皮儿。老麻一喊出扒你的皮儿,老卜马上也“扒你的皮儿”,哥俩在同一个拳令上摽上了劲,一个抑扬顿挫地唱,一个声嘶力竭地吼,两只大手眼花缭乱地变换着指数.

 

这是细节,也是巡道工的别样人生.细咂吧,每一句都能品出一番滋味来。两名巡道工人在寂寞荒凉的道口上借有烟无酒的划拳展示生活和性格同时,杨明也完成了他的人物性格塑造。

在《你的手伸错了地方》中,作者是以“百姓神探”沈光的精辟的推理来实现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财务科十万元巨款被盗,养路工沈光的工资被偷,与两个案件有关的是九个性格、品行各不相同的人物,艺术的张力也就这样被拉开了。沈光的推理是那么严密、微妙、丝丝入扣,读者也一步步地被吸引进去。小说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耐人咀嚼的细节,但更精彩的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心理描写。杨明对他的养路工伙伴是太熟悉了,他不仅熟知他们的行为、表情、也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

杨明说:“别人常说,文学是我追求的目标,我不是这样。因为,这样一来,文学就成了人以外的东西了,我把文学放在了生活里,我的生活就是文学。”

“文学与生活构不成冲突。就算下岗,卖菜,我也能写。”

“我不写不想不能正常生活。所以,活着,就得想,就得写。文学已成了我的生活本能,我离不开文学。”

在“现代派”、“黑色幽默”、“意识流小说”等等西方文学流派早已压住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今天,杨明小说似乎显得有点“土”了,但是,以“土”“洋”作为高下创作的评判标准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文学是有它的根的,每个民族的文学又有每个民族的根,它与这个民族的思维、文化、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搬硬套西方的创作方法往往容易造成“东施效颦”。在这方面,文学史已经提供了不少教训。杨明或许并不是在刻意恪守什么方法,只是终于生活,终于心灵。他的那些粗粗读来情趣盎然细细品味却又含着苦涩的情节和细节不就是生活的真实面目吗?杨明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们也鲁莽,也狭隘,也自私,也做爱,也经常顺嘴骂一句两句不堪入耳的粗话,而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的高尚的品质和人性的光辉也就从这个混沌而清明的世界中显现出来。

二、独特的小说叙述艺术。

杨明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又有着丰富的生活底蕴和想象能力,使得他的小说形成了杨明小说艺术特色。

《逆光中的轮廓》的开头,是超负荷劳作了的王工长在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中被惊醒,起来、开灯,抓起话筒。接下去,大概任谁都会觉得什么事情要发生了,然而,作者笔锋轻轻一转:是电话串了线——段上通知另一个工区的人明天到段上分橘子。就这一笔,却又成了全文情节的集结点。所有的情节都由它引起,又以它为归宿。再比如《段上的事》里的王工长的岳父当年就因为王工长是“开压机的”而将女儿嫁给了他,岂不知王工长的“压机”原来就是那比饭盒大不了多少的小型油压千斤顶,王工长连个自行车也不会骑。还有王大嫂子眼见得家里失了火却还是一步一回头地急急去找王工长接段上的电话,她以为电话是关系到老头子事业的大事,而这“十万火急”的电话却是通知王工长“从今天起光荣下岗……”这样的情节或细节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杨明显然注意到了小说的可读性,于是他把一种严肃的内涵有意弄得轻松起来。不过,如果你以为杨明是在故意逗哏,在玩弄艺术手法,那就错了,杨明其实一直在认真地贴着生活的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写。

这种品格,使得他的小说迥异于时下那些或故弄玄虚,或无病呻吟,或玩弄技巧,或出卖色相的所谓“时髦”的创作。

    杨明说:“什么都可以时尚、潮流,文学不可以。”

《用心玩耍》中,白帝城快要被水淹没了,现在包亮就是在三峡大坝一期工程蓄水之前利用休假时间看一眼白帝城。可是白帝城在四川,包亮在辽宁,包亮只是个小小的供水工,生活拮据的他怎么可以拿出一笔钱来走一趟白帝城呢?包亮想到了公免费。几经周折之后,包亮终于将公免票拿到了手,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不配再去看白帝城了。这是一篇含义颇深的小说。和以往的作品相比,显得更平实、沉静,甚至那些好看的情节和细节也少多了。在一种充满悖论和荒诞的生活里,用心玩耍便可以达到目的。我想,这就是小说的题目的含义吧。但是,达到了目的之后又怎样呢?小说就是在这里产生了意义——

 

他不能容忍自己落井下石,哪怕是对想先推自己下井而自落井中的人……白帝城是他心中的圣地,他尤其不愿以这种方式踏上他朝圣的路。白帝城,千古绝尘地圣洁着,最终将干干净净地淹没在茫茫清水之中。

 

圣洁被污染了,这是社会的愆尤;圣洁永不被污染,这是人心的力量。

他的作品都是轻松略带幽默的叙述中给人以严肃思考。

三、张扬人性中闪耀的一面。

在散文《煤烟河》中,杨明追述了他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他说:“我是在煤烟河边长大的,从零岁到十六岁。”煤烟河不是作家笔下常常出现的那种带有诗情画意的故乡的河的名称,“煤烟河是露天矿洗煤厂的废水”。杨明在煤烟河看见了血气方刚的淘煤汉子冒着生命危险的劳作,看见了舍命救人的张大爷被煤烟河吞噬,看见了少年彻骨的呼号,也看见了孤寡的张娘和她的幼子的隐忍……生活是世间更好的教科书,他从小便教会了杨明什么是苦难、坚韧、宽容。在普通人物身上杨明发现了高贵的人性。

《逆光中的轮廓》写的是辽西某铁路公务段边远山区的一位工长。王工长是段上的老劳模。他从二十年前“次用一层老茧一溜血泡的大手接过段劳模奖状的那天起”,就坚持白天在现场拼死拼活地干,晚上在工区守着电话值班,就连睡觉也把电话枕在枕头下。历史进入新的时代末期,王工长这样的人吃不开了。他心眼实在,不能领会上级意图;他工作认真,惹的手下的弟兄怨声载道;他坚守国法,却被领导转着弯欺骗;它以革命传统持家,他的儿子却钻进了钱眼……这样的题材本来没什么新鲜的,这样的人物也极为普遍,就连作品的主题,似乎也落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窠臼。当然,那是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霞光万道,小王的眼里出现了一个逆光中的身影。

   ……

 

   小王不自觉地调整了车速,让太阳正好悬在父亲的头顶。啊,这下他更出神了,一个线条粗犷周身又镶了一道金边的轮廓从那个瞬间印入他的眼底。

   那轮廓,妙在那轮廓能看清他的头却数不清她的头发;看得清眉骨却找不到眼白和瞳人。那轮廓,这一刻的鼻梁是高挺的,这一刻的下巴是方正的,小王心里泛不出一丝平时对他熟悉的几乎忘了他是谁的那种感觉。

   那轮廓没有照片底版那种僵死的混沌;也不具备一尊艺术加工而成的雕像那般的成熟、完美,他只是偶尔浑然天成,而且他一直都在有力量有节奏的动着,连周身的衣服都在风中飒飒地响。看他那紧握的双手,左手一面红旗,卷着,在朝阳的大背景中红的终于失去了颜色;右手那面绿旗迎风怒摆,永远指向前方……

 

   这就是我们的铁路工人吧?他们光明正大,他们无私无畏,他们勇往直前,他们塑造了自身的形象而不自知。这样的形象和主题或许都太“过时”了,杨明却在自觉地用心血完成着。不是杨明的艺术功力不够,他或许瞧不起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

他更需要的是遵从自己的人格、思想。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如何能够没有自己的理想精神、人格形象?——逆光中的轮廓,他要的正是这股劲,即便是如何不合时宜,也任人评说。

   在另几篇小说中也不乏这类形象,比如《段上的事》里的王大嫂子,《换号牌的亲家》中的老麻、老卜,《杨明小说二题`逆光中的养路工》中的工长,就连《你的手伸错了地方》中那很有几分“狠”劲的沈光、《用心玩耍》中那个颇有心计的包亮,也都不失良知、正气。那么,这样一来,是否意味着杨明的小说具有简单的说教倾向,成了思想的单纯的传声筒了呢?不是的,妙就妙在杨明又总能将格调不低的小说弄出一片艺术气氛,从而又区别于那些政治文学、社会文学。在文化的层面上,小说高扬了人,人的正直、纯真、可爱,人的精神,在艺术层面上,又来的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那么出自肺腑。

    不是虚伪的做作,那样时会破绽百出的;也不是真诚的拔高,

那样是会令人作呕的。杨明是的的确确在真真实实的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物上发现了真诚、纯粹和高尚,这成了他的创作之“根”,因此,他的作品都是庸常的人物身上表现出不庸常的品质。他从生活的大学里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加上他深沉的思考和独有的感悟,让我们看到了贴地气的真实生活中感人的力量,普通的群体中民族之魂。

    杨明,这个大地之子坚实地走着自己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