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由电影《大象》引发的对于沉默与悲剧的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0 12:54:38 阅读: 773 次

 

摘要

由范·桑特执导的电影《大象》聚焦校园暴力,但同时也在引导我们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校园悲剧的发生。由此,本文探讨了人们选择沉默的原因、打破沉默的对策,最后得出只有打破沉默才能找回人们遗失的美好的品德。

关键词:《大象》,悲剧,打破沉默

 

 

沉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做声、不说话和沉寂”[i]的意思。在希伯来文中,沉默和瘫痪的词根是同一个。合谋性沉默,即一群人形成默契,心照不宣,在公开场合有意忽略某种他们私下全部清楚的事实。是美国认知社会学教授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其最新著作《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中提出的概念。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合谋性沉默的经典例子。从大臣到平民,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所以即使他们每个人都知道皇帝赤身裸体,也不愿说出真话,选择沉默。然而,沉默不是金,在选择沉默的同时,其实我们的一些美德也在被这可怕的“不出声”慢慢侵蚀着。这种沉默更多地造成了我们深感惋惜的悲剧,而不是我们期待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打破沉默对于减少一些悲剧的发生就显得非常迫切和有必要了。

一、电影《大象》简介及进一步思考

《大象》是由格斯·范·桑特执导,阿里克斯·弗罗斯特、埃里克·德伦、约翰·罗宾逊、伊里斯·麦康利、蒂姆斯·伯特姆斯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2003年凭借独特的选材和拍摄手法在戛纳斩获大奖。影片重点描述高中校园的普通生活,不同的少年有不同的少年烦恼,琐碎忙碌而普通。影片接近一个半小时长度,几乎有一个小时在不遗余力的描绘这种琐碎与普通,从而为之后发生的枪击事件做铺垫。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由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过来的校园暴力事件,同时,也在引导我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埃里克和阿莱克斯杀人悲剧的发生的。如果不是受到校园里其他同学的欺负,如果老师和家长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及时了解他们的青春心理发展动态,为孩子们做好心理疏通和引导,如果埃里克和阿莱克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于校园欺凌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果对于未成年人在非法网站上购买枪支进行管制,如果关于二战的暴力电影可以合理地远离未成年人的生活,那么,埃里克和阿莱克斯是不是就不会产生杀害老师和同学的想法,或者当他们决意拿起武器,准备开展暴力活动时,会不会就少一些可怕的冷静和漠然,多一份理智和同情,不至于把自己的美好青春葬送在铁栏之中?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很推崇“沉默是金”,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这句话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孔子在能言善辩方面很欠缺,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敏于行而讷于言”,事实上孔子的弟子也说孔子“于乡党恂恂然也,似不能辩”,不过孔子并不认为自己不善言语是缺点,反以为是美德,所以大多数后人就用“沉默是金”来掩饰自己的口拙。但是,《大象》这部电影却通过血腥可怕的暴力向我们证明了沉默不是金,而恰恰是造成悲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沉默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说沉默不是金,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保持沉默,一定要发声,一定要呐喊,一定要据理力争,一定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会造成悲剧,有些时候,我们选择沉默是出于善意或者礼貌。更确切地说,我们以善意之名,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选择了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充耳不闻。面对患了绝症的病人,家人们选择掩盖死亡这个事实,在病人面前极少提及病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安慰病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深怕自己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欺骗病人也在欺骗自己。面对那些因为先天或者后天意外而造成残疾的人们,我们倾向于避开一切跟残疾有关的敏感话题,我们怕冒犯或者伤害到别人,而这些残疾人也怕被揭起伤疤,备受同情。与其说我们是出于好心,还不如说我们所拥有得仅仅是一颗极其脆弱的玻璃心,不敢去直面事实,提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一直都在逃避,却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大多数时候,我们既不想说出直率却伤人的真话,破坏自己的形象,也不想说出虚伪的谎言,于是我们就认为沉默是更好的借口,保持沉默是一种最没有风险性的做法。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绝好的面对问题的方式,但恰恰是因为保持沉默,我们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问题不去解决,它就永远还在那里,而且可怕的是还会越堆越多,积重难返,最终可能就会以一种更加糟糕的方式收场。

人们选择保持沉默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源于对于承担责任的恐惧与焦虑。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如果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我们选择了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尊严和意义何在?但人们保持沉默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中国式过马路”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社会公德的例子,我们认为别人的不遵守规则是别人个人素养的问题,与我们自己无关,我们完全没必要与人争执对错,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已,何必浪费口舌和精力做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这种想法恰恰是造成社会公德意识越来越弱的重要原因,而一群人本着法不责众的想法选择盲目跟风做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更是让人痛心。对于看到路上有人摔倒或疾病突发事件,人们集体选择沉默的现象,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其源于一种旁观者效应,即当只有一个旁观者时,他会意识到他负有的救济责任,这种心理责任感会促使他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至少会去报警。但是,当有100个旁观者时,他所负的责任就只有1%,其所承担的心理救济责任就大大减少,心理学家约翰·达利把这称之为“责任扩散”。[ii]在一些食品加工厂,一些工作人员明明知道某些食品添加物是有害于身体健康的,但是在利益面前,他们选择了闭嘴。当一个女孩在酒店里被拉进陌生人的房间,很多人却没有伸出援手,付诸行动,因为他们怕与这些人纠缠扭打起来,伤害到自己。有时候,人们就是太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安全的保护伞下,以至于都忘了这世界还是有无私、有良心的存在的。可悲的是我们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也有不忍之心,可我们却一次次站在了旁观者的行列中,默许着罪恶的发生。我们忘了我们也有可能同样会被命运所裹挟。当正义也暗淡时,我们谁都不能幸免于灾难,而打破这种沉默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人处于社会某种大环境中,当他与别人表现不同,与社会主流相抵触时,就会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和不屑,而人生来就是要迎合这个社会的,他需要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于是这种价值观念引导着他会迫于社会压力选择沉默,希望通过沉默来建立一种安全感。在无法沟通时,沉默是更好的共谋。所以,人越多,沉默就越可能发生,因为沉默时我们彼此相等,大家都是沉默者,所以个体便不用再承担责任,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原来是大多数。 个说出真相的人,未必是那个会受到表扬和赞美的人。相反,其他人甚至会埋怨和嫌弃你为什么大喊破坏了他们的原有计划。当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最后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也有可能会被这种大环境影响,选择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导致这个社会都会对本应重视起来的事实视而不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渐渐将沉默当做默认的行为方式,融入自己的血液,成为思想的一部分,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极易随风倒,盲目跟风,找不到自我。当慢慢地因为这种沉默而产生的不满、愤恨、抗议、颓废等负面情绪的日渐积累,我们一面隐藏了真相,另一面也在使我们的未来变得越来越黯淡。可能在人性的深处,本性就有屈从、盲目跟风的成分,当不公正或者未侵犯到我们利益的事情来临时,我们极很可能成为它的帮凶,选择沉默,而不是勇敢地站出来去阻止、去伸张正义,去展现英雄风范。 

三、打破沉默的对策

不管是出于善意和礼貌而保持沉默,还是迫于社会压力抑或源于对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恐惧和焦虑,我们发现了人们内心选择沉默的真正原因。我们为一些人保持沉默而失去自我,丧失理性和判断力,变得畏缩、怯懦感到心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保持沉默。仍有一部分组织、团体和个人保持着对这个社会的一份责任感,而他们的理性和正义精神正是唤醒我们内心正确是非观的重要力量。这股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这场沉默与面对现实之间斗争的成败。

1.权威性、公正性大众传媒导向

我们所接收的外部信息大多经过大众传媒的信息整理,而大众传媒的偏好决定受众能否接受到原始的素材,因此,如果一些传媒敢于说真话,敢于打破沉默,对事件公平公正地进行报道,那么受众就很容易接触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大众传媒对塑造公众道德起着很大作用。南方周末在中国大陆有十余个城市同步印刷。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60万份以上,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拥有全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力。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推崇,视其为中国最坦率和敢说话的报纸,对公众民主思维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纽约时报》亦曾将《南方周末》形容为“中国更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报纸”。[iii]它的语言颇具特色,无矫揉造作之风,平实之中见深刻,也正因为如此它敢于揭露一些事实,说一些真话,打破人们不愿看到的沉默,成为了拥有自己独特见解,赢得广大读者欢迎的、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2.充分利用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力引领公民价值导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扮演角色时须尽到自己的本分。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公众人物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从道德层面来讲,既然这些公众人物选择了这个会影响到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群的职业,那么他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柴静制作的电影《穹顶之下》就很有力地揭示了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果充分利用好公众人物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依靠理性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从众、不盲从,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分析能力,这种沉默的打破对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论

人们之所以一直以来受到不安、焦虑、烦恼、痛苦的困扰,是因为当问题来临时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对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是躲避。我们太善于用“迫于社会压力”、“我也是出于好心”这类理由来掩盖我们保持沉默的事实,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注意到我们正在成为沉默大军中的一员,作为其中的一根小火柴,帮助这场大火越烧越旺。唯有打破沉默,我们才可能重新找回我们失去了的勇气、理性与智慧,减少一些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i]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8.

 

[ii] 吕锋.关于责任扩散.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城市开发出版社.2007.

 

[iii] 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2820670-297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