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表网电话

全国热线
022-83699069

从文化角度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5 15:29:28 阅读: 613 次

摘要英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将西方文化融入精彩的剧情之中,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起着导向作用的电影片名。因此一部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获得认可其影片名必须成为该电影的“点睛之笔”。本文将从文化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角度,浅析大陆、香港、台湾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文化;翻译;电影片名

 1 引言

文化,包罗万象,错综复杂。迄今为止,对于“文化”一词,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维基百科最新的解释为:“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1]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会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相互了解各自的不同文化,我们才能推进经济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全世界的共同繁荣。

中西方由于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很大障碍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遭遇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当“重义气轻利益”的中国思想遭遇“重物质轻人伦”的西方标准,必将火光四溅。然而,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将西方文化融入精彩的剧情之中,受到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但是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起着导向作用的电影片名片名对于电影来说起着 “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一部英文电影要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并获得认可,其片名的翻译举足轻重。

评判一部汉译电影片名好坏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片名是否忠实于原作内容,反映原作的主题和风格其次,片名是否言简意赅,表述清晰,“一针见血”第三,片名是否符合华语观众的观赏习惯,按照汉语的标准来表述第四,片名是否吸引眼球,或幽默,或生动,或具有感染力总之理想的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以既能保留原作内容,又能符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为标准。另外,还要考虑其商业价值,不要忽视目标观众的期待。所以对于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来说,要做到形神兼备具有相当的难度。即便是同源于汉语文化的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经历,也孕育出了不尽相同的文化。译者从各自的文化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一部英文影片在两岸三地上映时,往往拥有截然不同的汉译片名以下将从文化影响翻译方法及策略的角度浅析两岸三地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各自特点。

2 大陆地区文化与片名翻译

2.1 社会文化背景

大陆地区传承了比较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该文化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儒家、道家及佛教文化色彩,总结其特点有三:一是和谐之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内部凝聚的文化,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和谐至上,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结合;二是兼容并蓄,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封闭自固的,也不是一种批判的文化,现今在大陆地区流行的“韩流”、“日系”便是更好的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外来文化;三是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境界,强调慎独自修、至诚尽性、忠恕宽容。

2.2 片名翻译特点

正是在和谐、兼容、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驱使下,大陆的翻译者们多半拘谨且小心,不愿轻易改变原片名的结构,片名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且往往比较中性,极少带有煽情、暴力或夸张的色彩。这也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 “信、达、雅”,尤其是“信”在大陆地区片名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然而这种“信”往往只是从字面上传递了原片名的信息,并没有起到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用。大陆译本只有在直译的基础上,对片名进行深入地雕琢,使之成为兼具时代特征和影片内容精髓的译本,才能真正成为经典译作。

例如,由演员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美国经典冒险喜剧电影“Rain Man”, 在大陆被译成了《雨人》,看似对原名“忠实”的译本,其实丝毫没有传达影片的任何内容和信息,甚至让观众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谓的“直译”瞬间变成了“死译”。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清影片英文名的由来及电影的主旨。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其实是由于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错把自己叫成“瑞曼”,才有了“Rain Man”。而另一个译本《手足情未了》,是比较合适的版本。充分体现了片名的信息功能,影射了该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同时“情未了”又兼具了美感功能和吸引力。显然是值得推荐的译本。

当然,大陆的 “直译”式片名,也会造就一些佳译。例如:1997年上映的经典美国大片“Titanic”,香港当时将其译为《铁达尼号》,而中国大陆引进此片时,将其翻译成了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尽管两地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但比较这两个译名,大陆地区的译名更显其气势磅礴,而香港的音译却由于其地区性语音差别,不为大陆观众所推崇。因此,“直译”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综合影片内容并考量片名艺术效果的基础上,“直译”法也是可行的。

3 香港地区文化与片名翻译

3.1 社会文化背景

香港文化是东西方两种文化在碰撞、渗透、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可谓“包罗万象”。这与其所经历的沧桑历史是分不开的,长达1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以及二千多年来割舍不断的华人血脉,让香江乐土孕育出了“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

总结其特点有三:, 开放自由。香港文化是开放自由的文化香港经济享有世界更高的开放度,与此相似, 对于文化, 政府也几乎遵循的是“少干预”原则。自由开放造就了生机盎然的香港文化, 然而这种“自由开放”也非完全理性。例如, 对于西方文化的输入, 有时不加选择, 对于传统文化的落后面也盲目保留, 以至于中外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在香港文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二, 中西合璧。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条件, 东西方文化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互相渗透, 形成了一种多元混合文化。这种多元文化包含了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爱国主义及封建主义文化。

第三, 商味十足。商业文化是香港文化的主流, 在电影界的具体表现就是商业片的盛行。在香港,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主宰一切, 利润决定一切, 因为只有利润才能提供文化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在充满竞争的香港文化市场,文化产品必须遵照商品经济规律来进行包装,以市场为导向,以迎合大众休闲文化的需求为最终目的

3.2 片名翻译特点

正是在开放、西化、商业性强的香港文化驱使下,香港的影片译本一般侧重营造片在视觉及听觉上的冲击效果以及其商业噱头。以赢得票房为大前提,译者们往往千方百计地讨好、取悦观众,力图给观众想要的刺激感,也使得译本包括了太多煽情、夸张的字眼。而“直译”的方法也显得不再够用,因此译者们在翻译影片名时采用方法较大陆更为灵活,多采用意译及改译法。例如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被誉为越狱片经典佳作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在香港被译为《月黑风高》。相比大陆的直译版本《肖申克的救赎》,该译本更添神秘色彩,也更具音、形美感。对观众来说无疑更具刺激感和吸引力。再如讲述二战期间天才波兰犹太钢琴家冒死逃出纳粹魔爪故事的电影“The Pianist”在大陆被直译为《钢琴家》对原名的忠实却并未点出该片的二战背景,可能让观众以为这是一部纪实或传记题材影片,没有什么新意。但在注重商业效果的香港却被译为了《钢琴战曲》,四字格的结构更显美观,“战曲”一词无疑为片名增色不少。让人不禁猜想:是用钢琴来战斗吗?还是讲述钢琴家如何战斗?顿时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然而对商业效果的过度追求,同时也使得一些血腥、野蛮甚至低俗的字眼常常出现在香港电影片名译本之中。例如大家熟悉的影片《红磨坊》(Moulin Rouge),在香港被译为了《情陷红磨坊》顿时让人有了媚俗感,甚至有了一丝三级片的影子再如票房杀手《速度与激情》(The Fast and the Furious),在香港却叫做“狂野时速”其刺激感不言而喻,可惜缺失了赛车竞技的激情,让人想到的只是一群暴徒的逃亡旅行。这种单纯追求票房,而不重视影片名翻译的文化感和忠实度的译法,将扼杀一些影片艺术、文化感染力的发挥,值得广大译者引起注意。

4 台湾地区文化与片名翻译

4.1 社会文化背景

根据维基百科中的定义:“台湾文化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以台湾为文化主体范畴逐渐确立,同时兼具有最早的南岛文化,因地缘关系影响的汉族文化,地理大发现后的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台湾文化是混合儒家汉族,日本,欧洲,美国等文化,本地和台湾原住民所形成的文化,具有传统与现代的面向。”[2]

4.2 片名翻译特点 

台湾文化具有多元性,是真正所谓的东西文化大拼盘。这样的文化特点与香港的商业文化不同,在追求开放、自由的同时,台湾文化更多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思考,同时有着浓厚的古典文化积淀。译本更加注重语言和用词,译本形式通常古典、婉约、内容紧凑、艺术性强、风格鲜明。同时台湾译者善用四字成语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具体体现在翻译方法上,台湾地区喜好采用“意译”,在追求“忠实”的基础上,善于采用“归化”。例如根据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长篇小说《洛丽塔》(Lolita)改编的同名电影“Lolita在台湾被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是典型的“归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体现了台湾译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片名出自宋代诗人苏轼嘲笑友人张先八十岁高龄迎娶十八岁小妾的调侃之作。该诗也被后人视为老夫少妻的代称。这一诗歌情节恰好与电影“Lolita”中的中学生恋上中年男教授的情节相似,一句“一树梨花压海棠”无疑是包裹着中国传统文化外衣的英文电影译名,相比直译的片名《洛丽塔》不管从文化角度、艺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都更胜一筹。再如“Pretty Women”大陆直译为《漂亮女人》,而台湾则引用了中国耳熟能详的传说“麻雀变凤凰”作为译名,不仅内容极为贴切,且更能引起华人观众的共鸣。

20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台湾政治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类似香港的消费文化也逐渐开始在台湾盛行,“鬼神”、“打杀”等商业片惯用的字眼也开始在台湾译本中出现,例如“Get Carter”被译为《大开杀戒》,The Others” 被译为了《神鬼第六感》,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希望台湾的译者能够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电影真正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事业。

5、结语

    的英文电影需要的片名翻译帮助其实现文化交流的价值,然而片名的翻译版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也就造成了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各异的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影片名翻译的大相径庭。三地的翻译也许很难分清孰好孰坏,只能说各有千秋。伴随着两岸三地经济、社会的大融合,电影片名及对白的翻译也将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三地的译者们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精彩纷呈的片名翻译。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圆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 方梦之著.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4] 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荚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 孔慧仪.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 选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

[2] 选自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87%E5%8C%96